这首另类卡路里火了听完已忘记原唱起

每天起床第一句先给自己打个气每次多吃一粒米都要说声对不起……这几句歌词你是念出来的还是哼唱出来的?近期,一首京剧版《卡路里》在网络走红!听了这个版本,可能会重新改写你记忆中的旋律。戳视频↓感受国粹的魅力00:47视频来源:中国青年报中国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临川四梦在江西,千百年来戏曲把人世间的爱恨情仇唱得荡气回肠,动人心魄。在这里,走出了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出现了最早一部全面论述元曲韵律的《中原音韵》,而四大国粹——京剧“京腔”的起源是江西三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在北京的地方化,弋阳腔同时还是全国四大声腔之一。江西戏曲百花齐放,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据调查,江西省现存活态戏曲剧种(含皮影戏、木偶戏)共33个。今天江南君给大家说道说道江西的三大声腔江西历史上的三大著名声腔有弋阳腔、青阳腔及宜黄腔,它们融入了赣剧、广昌孟戏、采茶戏、木偶戏、皮影戏等多种戏种,让江西的梨园姹紫嫣红。弋阳腔弋阳腔是上饶弋阳人民的杰出创造,产生于元末明初,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中国四大声腔,是中国的高腔鼻祖,影响了中国13省47个声腔剧种的形成,推动了中国地方民间戏曲的发展进程。清李调元《剧话》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故弋阳腔又通称赣语高腔,年召开的“全国高腔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肯定了弋阳腔的历史地位,并对弋阳腔在全国流布的走向脉络进行了论证,“中国弋阳腔博物馆”也用图片形象地给予了展示。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中国成立后,弋阳腔枯木逢春,年江西省文化厅(现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创办了弋阳腔演员训练班,培养新中国第一代弋阳腔子弟;年,在弋阳腔发源地——弋阳县组建了弋阳腔专业剧团。弋阳腔的艺术表演特性与南戏及后来发展的传奇戏相似,弋阳腔的脚色行当体制主要为“三生、三旦、三花”的三行九脚制。在表演上,弋阳腔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自然美,以演员行旦为例:除花脸的台步外,其他行旦台步一般以角色的年龄加以区分,比较生活化。此外,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的声腔特色,奠定了其表演粗犷、奔放、强烈的动律美。弋阳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它对中国戏曲尤其是中国地方戏曲发展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它延绵至今,虽有兴衰,但始终不绝,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是不可多的文化遗产。弋阳腔宣传片(视频时长8分12秒来源: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青阳腔青阳腔又称“池州腔”,因产生安徽池州青阳而得名。主要存在于安徽省青阳县及江西省湖口县等少部分地区。明代嘉靖年间,弋阳腔流入安徽青阳地区,与当地方言及民歌小曲相结合,形成青阳腔。它吸收了徽调、目连戏、昆山腔等曲调的精华,形成了徽剧。青阳腔艺术上继承了弋阳腔干唱,拙扑、高昂、刚健、原始,它不用管弦伴奏,一般是用锣鼓伴唱,一唱众和,杂白混唱,腔滚结合(滚调),唱腔灵活多样,曲调清秀婉转,戏曲语言、唱词通俗易懂,尤为平民百姓所喜爱。青阳腔属南戏高腔体系,其行当继承了古南戏的脚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外、贴7个行当,后来又增加了小、夫两个脚色。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趣味性强,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在舞美上极具特色。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历史上曾出现过《词林一枝》《摘锦奇音》《玉谷新簧》《徽池雅调》等一批青阳腔剧目刊本,现在能收集到的青阳腔大小剧目有94个。湖口青阳腔的演出剧目多数是明代传奇,其剧目课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全本戏部分,包括岳飞戏等连台本戏;二是单出戏部分,包括《秋江别》等;三是杂出戏部分,包括《贵妃醉酒》等。赣风:湖口青阳腔(视频时长18分27秒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宜黄腔宜黄腔据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系由嘉靖年间抗倭将领谭纶,从浙江将海盐腔戏班带回原籍江西宜黄后,受到当地音乐和语言的影响,逐渐形成。据考证,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是写给家乡宜(宜黄)伶,并用旧时宜黄腔演唱的。宜黄腔属于皮黄调一类。据考,宜黄腔就是京剧、赣剧与徽、汉、湘等皮黄系统中二黄或称南路腔的前身,宜黄是二黄腔的发源地,宜黄戏以“宜黄腔”为主要唱腔。宜黄戏是如今尚存的江西地方赣语大戏剧种,江西省古老的传统赣语戏曲之一。发源于江西宜黄县,起始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形成发展于清乾隆初期(),兴盛流传于清嘉庆至光绪时期(前后),衰落于清末至民国战乱时期(-)。旧称宜黄班,明末清初开始专唱“宜黄腔”。清末以后,吸收了其他乱弹的声腔和剧目(如西皮、浙调、吹腔、拨子、南北词等)而成为由多种声腔综合而成的宜黄戏剧种。主要流行地区为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和福建闽西一带。宜黄戏与宜黄腔在中国戏曲史上魅力四射,显示出耀眼光芒,它的继续存在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价值。江南君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厚重绵长的江西文化从上古发展而来,又不断丰富繁盛,处处折射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之光。来源:江西风景独好、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西时政头条等编辑:谢裕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1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